Bella Zhang
12 Sep
12Sep

你是不是经常感觉,世上找不到一个懂你、理解你的人?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自己得不到别人的理解? 

那我们首先需要搞明白,在这个三维世界二元对立的世界中,我们是如何体验这个游戏的?同时也需要搞明白到底是谁在受报? 

佛教里有句话说:“缘起性空”,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说当我们的心一起念,所谓的起念就是指心动了一下,就像是在我们心上冒了一个泡,此时,我们就开始启动我们在三维世界的神通,我们的六根、六尘、六识开始运行,接着剧情开始显像,剧本就开始上演了,六根是什么?它是我们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谁来操纵六根呢?是我们的六识,六识就是我们的视觉、听觉、嗅觉、味觉、触觉、知觉,六识就是用六根这个工具来感觉和认识六种对境,我们称为六尘,这就是我们体验这个游戏的方法。 明白了这个原理,我们就来看看每个人的六根、六尘、六识是不是统一的?是不是同一个标准? 

我们首先来看眼睛,每个人的视觉,我们对颜色的灵敏度显然是有差异的,与动物相比,那差别就更大,所以我们会有不同地喜好,有的人喜欢红色,有的人喜欢蓝色,同样看到一个美女,有的人觉得好漂亮,有的人觉得还好,一般而已,还有的人觉得不好看,我不喜欢,甚至是讨厌,而我们的听觉也同样,同一种声音,有的人觉得好听,有的人觉得听得头疼,同样的音量,有的人觉得声音可以再大一些,有的人觉得声音刚刚好,而有的人觉得太吵了,而嗅觉、味觉、触觉、知觉同样存在巨大的差异,特别是知觉,我们对一件事情的看法,千差万别,立场不同,角度不同,认知不同、经验不同等等,一丁点的差异都会导致我们的看法大不相同。 

也因为这样,我们都有各自不同的喜好,不同的性格,我们都觉得自己是最特别的那个,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,但同时,我们又惧怕自己太过与众不同,而受到别人的排挤,我们更担心害怕这个“我”消失,这个角jué色消失。这是因为我们本就是从空来,从一而来,所以我们会一直在这个小我和一的来回拉扯过程中找平衡。 

接下来,我们就看看我们在这个体验中,是谁在受报? 是这个“我”吗?其实是我们的根尘在受报。我们因为看不到想看到,或者看到了不想看到,听到不想听的,听不到想听的,得不到想要的,得到了不想要的,于是我们难过,沮丧。这当中最特别的就是,我们根尘是各受各的报,同样的一个事件,我们所站的角度不同,认知不同,我们的在意点就不同,根尘所展现出的纠结点也各不相同,每个人的执着点也不相同。 举个例子,一对母子,母亲每天尽心照顾孩子,母亲觉得我每天那么辛苦,生怕孩子饿着、生怕孩子冷到,总之是捧在手里怕摔了,含在嘴里怕化了,妈妈的执着点就是不能看到孩子受一丁点委屈。而孩子呢,同样也是面对母亲的爱,看到妈妈每天为自己做的每件事,听到妈妈的每句话,但他可能感受到的不一定是爱,可能是一种被控制的窒息感,于是听到妈妈说话就烦,看到妈妈的无微不至,不是感动,而是只想逃离。那站在妈妈的角度会觉得,我都做得这么尽心尽力了,为什么你不理解我,妈妈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好呀,而孩子觉得,我需要我的空间,我已经长大了,我不希望成为别人眼中的妈宝,你为什么不理解我呢? 

这个例子,我们在生活中可能或多或少都听说,甚至自己就经历过,包括在男女关系中也一样,老公觉得你做老婆的应该是什么样的,老婆又觉得你做老公的应该是什么样,老板觉得员工应该怎样,而员工觉得老板应该是什么样,老师觉得学生应该是什么样,而学生却觉得老师应该是什么样?等等的,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。我们都在各自受报。一切都是因为根尘,因为分别心产生出了不同的我执。 

我们的根尘在受报,而且是各受各的报,虽然六根一样,但因为六识的偏差,所以我们的执着点各不相同,这就是为什么你找不到一个可以完全理解你的人,当我们试图通过好朋友、家人去诉说自己的痛苦时,倾听者只能通过你的表达去试图理解你的感受,在这个过程中,倾听者还会再去就你所表达的话,再做一次分析判断,也就是再经过一次分别心的分别,然后他才会展现出理解和同情,我们且不说这里边的理解和同情真实性有多少,但他确实没法做到完全一致的理解,很难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。 

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觉得自己得不到别人的理解,因为每个人的根尘不一样,分别心不一样。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在修行的过程中,让我们的根尘脱落,而且是一根脱落,六根就全部脱落了,因为我们的心如果粘附在根尘上,我们每个人会如同盲人摸象,这样没办法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,所以我们需要先让根尘脱落,离它远一些,站得高一些,这样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,换句话说,我们就找到了打开或者关闭根尘这个神通的开关了。同时这个过程中,我们会体验到万物合一的感觉,在这个阶段,我们能真正对他人的感觉做到感同身受,因为这个阶段的感觉是连接性的,此时,我们的慈悲心才能真正的展现出来。

評論
* 電子郵件將不會發佈在網站上。